現在大陸產業以價格取勝,臺灣就要以「價值」取勝。兩個發展出來的型態不一樣,臺灣失業問題就會越來越低,生活品質就會提升。
說到產業,我們可以從從臺灣兩條高速公路來看。中山高沿線,臺北有內湖科技園區的輕工業區,已經成為臺北的矽谷,加上南港軟體工業園區、以及未來的北投生技園區,已經形成一個科技走廊,往南走到臺北縣林口的華亞科技園區、桃園縣航空城跟自由貿易港區的規劃,再往南接到新竹科學園區、苗栗後龍科技園區跟銅鑼科學園區等,這已經形成一條非常完整的高科技產業鏈。
再看北二高沿線,延伸到海線基隆與山線苗栗。從汐止的數位園區,到新店傳統產業,再到中和工業城、三峽文化園區,與一高交會在新竹科學園區接軌後,到苗栗後龍。我身為苗栗人,基於回饋故鄉,投入一百億元在後龍設立「遠雄醫療衛生園區」,預定今年四月就要開始動工。
臺灣的高科技與傳統產業,都需要全面性整合,各種產業都有相當基礎,可以重新分工,只要他們對臺灣有信心,就會重新再投資。我始終認為,國家競爭力來自「自由貿易港區」的設立,廠商把零組件運到臺灣後,在臺灣組裝後行銷全世界,會立刻變成Made In Taiwan,價值起碼增加15%以上,臺灣要有生產能力,不能只做代工。而全世界有700多個自由貿易港區,連大陸比臺灣慢起步都已經有40多個,為什麼中國做得起來,臺灣卻不行?
政府應該趁現在北臺合作,進行徹底改造,中央政府要配合提出都市更新、農村再造,訂出時間表;並結合租稅優惠,以經濟特區概念,成立國際租稅平台,才會吸引國際來臺灣投資,如果無法產生經濟效益,產業最後就是消失、荒廢。
宜蘭縣目前正在引進低污染高價值多元產業,待通訊知識服務園區開發完成後,可藉由雪隧,串聯臺北內湖科技園區、南港軟體工業園區,成為北北基宜產業新走廊。對宜蘭縣來說,產業招商要成功,我認為交通連結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。希望透過「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」的平臺,達到八縣市交通完全連結。除了雪隧之外,我們希望爭取興建「北宜直線鐵路」,並將濱海公路、北宜公路轉換為觀光道路、還有「蘇澳港納入臺北港、基隆港分工定位」,未來希望推動蘇澳港規劃為國際郵輪停靠港口。
上述構想跨越宜蘭縣、臺北縣、臺北市及部分基隆市,希望透過區域合作平台,與四縣市共同規劃,整合後向中央爭取經費補助。
對於宜蘭縣最大經濟來源的農特產品,未來也希望能夠透過平臺,在銷售時維持一定的價格,以維護農民生計。
宜蘭縣是多颱風、多地震的地區,我們對防災很有經驗,包括國土維護、山坡地濫墾及土石流預防,都有足夠的經驗,可以提供北臺其他縣市處理問題時的參考。
|